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地化所青促会小组举办第54期青年促进论坛
发布时间:2021-07-05

6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青促会小组成功举办了第54期地化所青年促进论坛。本次论坛由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胥磊落副研究员和胡换龙博士后分别作了题为“兰坪盆地金满脉型铜矿:一个潜在的造山型铜矿床?”、“胶东巨量金蚀变-矿化过程:来自热力学模拟的启示”的学术报告。所内5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地化所青促会小组成员王新松主持。

胥磊落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热门,也是学界广为熟知的造山型Au矿床的概念由来和基本地质特征,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对包括造山型Cu矿床在内的其它类型造山型矿床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相较于造山型Au矿床,造山型Cu矿床目前并未成为学界广泛接受的成熟矿床类型。随后,他以兰坪盆地金满脉型Cu矿床为例,以单个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LA-ICP-MS原位成分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揭示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流体演化和金属沉淀机制,结合矿床形成的构造地质背景、蚀变-矿化特征等研究,以及与造山型Au矿床的全球对比,最为认为金满脉型Cu矿床是一个潜在的造山型Cu矿床。同时,他还收集和总结了兰坪盆地以及世界范围内其它成矿区带一些潜在的造山型Cu矿床实例,认为,造山型Cu成矿作用应具有全球普遍意义。

 

胥磊落副研究员作报告

 

胡换龙博士后首先就胶东金矿的成因争论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无论哪种成因模型都属于同源流体演化成矿。胶东金矿具有多期围岩蚀变、多阶矿化的统一演化特征,一个关键的问题则是单源成矿流体热力学演化能否导致这些统一特征的形成?基于该问题,其对胶东金矿的围岩蚀变和矿化特征进行系统介绍,并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焦家蚀变岩型金矿的矿床地质、围岩蚀变、矿化特征。为了能够进行合理的热力学模拟预测,其对该矿床的控矿构造网络进行了详细研究,查明了构造网络特征对成矿流体运移、水/岩比值的控制;对相关围岩进行全岩主量分析,限定其组成;利用流体包裹体限定了主成矿阶段流体的成分、温压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力学原理及相关数据对围岩蚀变到矿化的整个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水岩相互作用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同源成矿流体在不同温度-水/岩比变化路径下能够形成已存在的多期围岩蚀变叠加、多阶段矿化;H2S丢失致使金快速沉淀、引起金属矿物组合演化、促使流体趋于氧化并导致少量重晶石沉淀。依据模拟结果呈现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围岩蚀变-矿化组合特征的变化趋势可作为判断深部成矿潜力的重要标志。

 

胡换龙博士后作报告

 

本次报告内容丰富,参会老师和同学就相关科学问题与胥磊落副研究员和胡换龙博士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报告人简介:

胥磊落,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三江特提斯喜山期陆内斑岩铜-钼-金成矿系统、以及兰坪盆地热液脉型铜成矿系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第一/通讯作者在MD、OGR、Lithos、MP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胡换龙,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15-2020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华北克拉通东缘胶东巨量金矿化围岩蚀变和金沉淀机制、以及成矿流体演化与热力学模拟研究,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在OGR、J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地化所青促会小组 摄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