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地球化学所季宏兵研究员一行对越南北部岩溶地质进行野外考察
发布时间:2015-06-30

5月30日—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国家重点实验室季宏兵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一行5人,在越南地质矿产资源研究所Nguyen Dai Trung等研究人员的陪同下,对越南北部岩溶区进行了岩溶地质联合考察。考察内容包括越北岩溶区岩溶形态发育、红土发育规律、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等。

越南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岩溶分布区,位于中南半岛中北部,与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岩溶紧密相连,总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占越南国土面积的18%。岩溶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区内地层时代跨度大,自寒武纪到全新世均有发育。碳酸盐岩主要产于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地层。其中优势岩溶地层发育在中三叠统。受湿润的东南亚季风影响,该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湿度80%,生态系统多样丰富,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地貌主要以溶蚀高原、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塔(锥)状石山等为主,此外还普遍分布溶痕、溶沟、石牙、裂隙等岩溶形态。峰林平原、孤丘平原、岩溶石柱等规模较小。

受强烈的岩溶作用影响,越北岩溶区高原面上岩溶土壤发育。相比中国南方云贵高原的岩溶土壤,其元素淋失强烈,富铁铝作用明显,红色土壤及铁质壳发育,并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铝土矿资源。野外调查表明,碳酸盐岩上覆红土最高可达5m以上。岩—土界面存在2~5cm厚的岩粉层,是岩石强烈风化的直接证据。

在越北岩溶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快速的人口增长,特别是山区人口增长,对岩溶区的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人们在大坡度的斜坡上、山顶上及岩溶洼地、漏斗和谷底中耕作,砍伐森林,破坏自然植被,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和石漠化问题。中方科研人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方人员的认可。

此次联合考察是在国家973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同时还得到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通过此次考察,对越北岩溶区地质环境有了初步认识,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互信,明确了今后合作开展研究的方向,为下一步项目组进行中越岩溶地质联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越北岩溶高原锥状岩溶地貌

岩-土界面厚厚的岩粉层

讨论二叠纪灰岩不整合面上覆铝土矿成因

石灰土风化表面及内部的铁质壳层

强烈的农业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问题

(季宏兵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