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第十二届铜镍铂族元素矿床国际会议在贵阳召开
发布时间:2012-07-04

铜镍铂族元素矿床系列国际会议自1978年开始每四年一次,得到了国际对比计划(IGCP)161、336、427、479的支持,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具有广泛的影响。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国内多个单位及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发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十二届铜镍铂族元素矿床国际会议于2012年6月13-17日在贵阳召开。130余名国内外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国外代表58位,他们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德国、西班牙、英国、蒙古、法国、印度和芬兰的大学、研究所及矿业公司;国内代表80人,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金川集团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有色金属地质矿产调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宋谢炎研究员、钟宏研究员和长安大学汤中立院士任组委会主席。会议包括三天的会前短训班(13-15日)及两天的会议交流(16-17日),会后进行了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18-21日)及峨眉大火成岩省(18-20日)的野外考察,前后历时9天。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长安大学和澳实矿物实验集团的资助,并得到了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会议开幕式由宋谢炎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世杰致欢迎词,国际著名专家Anthony Naldrett致开幕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质学科姚玉鹏主任到会并讲话,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周少平研究员列席了会议。在会议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岩浆硫化物矿床领域国际权威和最活跃的地质学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包括Anthony Naldrett, Reid Keays, Chusi Li, Stephen Barnes, Sarah-Jane Barnes, Edward Ripley, Michael Lesher, Nicolas Arndt, Peter Lightfoot, Wolfgang Maier, Hazel Prichard, Allen Wilson, Alexey Ariskin, Rais Latipov等,国内该领域的主要学者,包括周美夫、宋谢炎、钟宏、漆亮、王焰、秦克章、陶琰、苏尚国、张铭杰等也都悉数参会。

 

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世杰致欢迎词

国际著名专家Anthony Naldrett致开幕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姚玉鹏主任讲话

地球化学研究所宋谢炎研究员主持会议

 

本届会议及短训班的主要内容包括:岩浆铜镍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成因及地球化学示踪,硫化物熔离-成矿的理论研究,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背景,岩浆通道地质过程及成矿机制,地壳混染对岩浆硫化物成矿的贡献,铜镍、铂族元素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地幔源区地球化学对成矿作用的意义,铜镍、铂族元素最新的分析技术。

短训班讲师均为该领域国际知名学者,他们为短训班课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四十多名国外学生和公司地质人员以及近五十名国内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参加了短训班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Naldrett和Sarah-Jane Barnes教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Edward Ripley教授和Chusi Li借助加拿大Voisey’s Bay和俄罗斯Noril’sk矿床介绍了岩浆通道成矿的基本规律;Reid Keays对著名的与陨石撞击有关的加拿大Sudbury岩体及其岩浆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讲解;Meichael Lesher、Stephen Barnes和Wolfgang Maier教授分别讲解了他们对金川矿床、与科马提岩有关的岩浆硫化物矿床、以及Bushveld岩体铂族元素矿床成因的最新研究观点;Nicolas Arndt教授介绍了他对碳酸盐围岩对岩浆硫化物及钒钛磁铁矿矿床成因影响的新认识。为有利于一线地质人员的理解,会前短训班第三天还专门安排了中文翻译。

 

李楚思教授做报告

Reid Keays会上发言

 

会议一共有14个特邀和主题报告,31个报告及30余个展板,这些报告分为铜镍铂族元素矿床基本理论、亲铜和亲铁元素地球化学、铜镍铂族元素矿床、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铂族元素成矿及中国的铜镍矿床等专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其中关于Bushveld岩体铂族元素矿化机制的多个报告不乏观点的冲突,颇引人注目,这种观点的冲突实际上表明在学科前缘还有许多问题尚没有确切的答案,同时,也反映出本学科研究的活跃和顽强的生命力。学术争论还反映在对与成矿有关的地幔源区性质、地壳硫对成矿的关键意义、岩浆通道地质过程对成矿影响等的不同认识上。值得注意的是,各种高精度原位分析方法的应用已经开始在岩浆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年轻学者和研究生的成果和开放思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14位国内学者(包括在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作了主题和一般报告,展示了我国在地幔柱成矿、金川超大型矿床、中亚造山带岩浆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表明我国关于岩浆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正在逐步赶超国际水平。其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报告也显示出他们突出的研究潜质,值得欣慰。

 

朱丹研究员与Hazel Prichard博士交流

会议间隙Steve Barnes教授与学生交流

 

会后野外考察非常顺利,有18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蒙古、俄罗斯等国的代表和2名国内代表参加了金川矿床野外考察,实地考察了金川最大的1号和24号矿体、主要地表剖面和断裂,宋谢炎、陈列锰和Michael Lesher教授进行了现场讲解和交流,还参观了金川集团公司新近建成的科技馆。金川公司副总经理姚维信设晚宴热情招待了考察团,并邀请Naldrett和Lesher教授给公司地质人员做了学术报告。金川公司为保证井下考察的安全,专门停产数小时安排地质人员进行井下现场介绍。考察团成员不仅对金川矿床的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对金川公司完整的采-选-冶-机械产业链、现代化的设备和流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2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德国和芬兰的学者和10位国内学者参加了由钟宏和陶琰带队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质考察。观看攀枝花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的介绍片,在兰尖矿段露天采场实地考察了攀枝花岩体代表性岩相带,并对现场相关地质现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考察了二滩玄武岩剖面及侵入玄武岩的正长岩体。通过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活动,国内外学者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典型的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不仅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还安排了有益的文化交流,包括观看“多彩贵州”表演和黄果树-织金卡斯特地貌考察和风景游览。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会议气氛,还使得国外代表对中国的风光和文化有所了解。

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内容安排和所有的接待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李楚思表示这是在非英语国家西方学者到会最多的一次会议,也是组织最好的一次会议。会议不仅充分交流了本领域最近取得的最新成果,更进一步加深了各国学者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增进了国外同行对我国学者研究工作内容和水平的了解,有利于我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化。

(宋谢炎、朱丹、钟宏、陶琰、陈列锰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