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系统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北京总部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
近日,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承担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业化超临界CO2萃取设备GMP实施示范工程”和“海绵钛生产中SiCl4废弃物的回收及综合利用”等科技支黔工程一期项目,经王世杰、田弋夫、王宁等科研项目组的组精心组织及研究实施,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和昆明分院、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结题验收。据验收专家反映,这些项目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农畜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为合作单位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针对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王家寨小流域与骆家桥羊昌洞小流域石漠化环境人地系统缺水、缺土、缺林与贫困等核心问题,通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林灌草与植被重建技术、坡地草场建设技术、草地畜牧业技术开发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治理技术的研发、集成与实施,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村社区产业调整等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构建了适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庭园生态经济模式和喀斯特生态林业模式。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示范区种植皇竹草50亩,种植花椒、滇柏、桃、梨、楸树等1257亩,种植葡萄160亩,种植优质牧草、一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菊苣、牛鞭草等1500亩,进行适应性、标准化与规模化种植金银花591亩,使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了四个百分点;推广进行吊袋滴灌试验示范面积100亩,养殖优质昌图豁眼鹅1050只,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园生态经济建设示范户79户;新增奶农8户,优质奶牛43头;制作玉米等青贮饲料266吨,饲养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杂交牛46头,出栏优质肉牛34头;进行技术干部和农民培训2800人次,不断提高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产发展技能。与此同时,通过对示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消化了示范区内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为示范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项目示范区的人均收入从项目实施前的1600元/年增加到现在2500元/年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建立的发展模式及其产生的社会生态示范效应对当前贵州省正在进行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向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提交的“高度关注喀斯特山区‘土壤地下漏失’,有效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咨询报告已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成为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工业化超临界CO2萃取设备GMP实施示范工程”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工业化超临界CO2萃取设备的GMP改造,将地球化学所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贵州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海绵钛生产中SiCl4废弃物的回收及综合利用”项目针对我国最大的海绵钛生产企业-——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海绵钛生产中产生的四氯化钛、四氯化硅等有害化合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及经济损失问题,以地球化学所和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贵州大学共同研发的以氯化法生产四氯化钛过程中产生的四氯化硅为原料制备高纯四氯化硅技术,及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海绵钛生产中产生的四氯化硅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基础,完成了四氯化硅工业化回收装置研制及相关工艺技术研究,建成了四氯化硅工业回收装置并试运行成功,使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回收四氯化硅的能力达到200吨 ,回收纯度从原来的15%左右提高到85%以上;建立了利用四氯化钛废弃物为原料制备高纯四氯化硅产品的高效分离富集新技术与新工艺,制备的高纯四氯化硅(SiCl4纯度≥99.9999%)达到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用高纯四氯化硅标准;研制建成了以石英筛板塔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