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滚动新闻

基金助喀斯特研究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08-07-07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一项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分析表明:从1986年到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喀斯特(岩溶)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其研究队伍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支撑和导向作用。喀斯特基础研究项目的主题已从最初的地质地貌和水文等逐步过渡到对喀斯特生态环境问题及古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等方面。 

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轨迹的分析,研究者认为,不断加大的地区基金支持力度和资助额度有利于对喀斯特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等的研究和保护。这篇署名程安云、王世杰等的文章发表在第二期的《中国岩溶》上。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杰说:“2006年,我们在承担贵州省‘喀斯特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一期)中,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中国喀斯特研究数据中心。该中心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信息服务平台,因而分类分批搜集整理了大量喀斯特研究方面的各种数据资料。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喀斯特基础研究的资助非常有规律性,于是很快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汇编》及其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数据,研究者整理了1986年至2007年基金资助的喀斯特基础研究项目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一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喀斯特科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资助了众多喀斯特基础研究相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喀斯特基础研究发展及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1986年至2007年的22年间,基金委对喀斯特基础研究相关的资助项目总数逾370余项,主要来自基金委的生命科学部和地球科学部,资助总金额逾9500万元,包括自由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及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王世杰说,“其项目总数尽管有年际间的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0年以后,其资助强度大幅增加。”

据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金额从1986年以来平缓上升,1996年以后上升的幅度加大,在2000年以后大幅度增加。其原因在于基金委对基础研究项目资助的数量和强度的增加,以及所资助的“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和“西部能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等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及其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系列研究匹配的相关重点项目的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基金对地球科学部项目的资助强度平均要高出基金全部平均资助强度约25%,较生命科学部的资助强度平均高出约30%;这与地学研究的野外和室内分析工作较多的特点密切相关。

研究者还发现,科学基金支持的喀斯特基础研究,从基础研究开始,之后进入到某专题的深入研究,再进入到某方面的重点和重大专项研究,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此后进入到内容更广泛、更深入和更高综合层次的新一轮研究周期。这样精心的布局,有力地推进了喀斯特科学的发展。

    “基金一方面通过选择性、导向性的支持,在当时普遍认为应该开展基础研究的项目进行资助及对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重点资助,一方面通过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形式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资助,不仅为喀斯特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培养了研究人才,构建了一支梯队式的研究队伍,也为国家在这一领域进行的重点专项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王世杰说。

     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呈现在国际喀斯特研究领域,一个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379448)在我国科学家的主持下实施,我国的喀斯特研究逐渐被世界认可。2007年,世界岩溶研究中心在众多国家的竞争中最终选择落户中国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研究者认为,我国喀斯特研究具有很好的地域优势,如在更深层次上同全球变化的研究相结合,应更能使之转变成为学科优势。考虑到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地区具有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社会经济贫困地区的双重背景,就可能需要基金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对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研究资助,必将更好地为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恢复作出贡献。(曾海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