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系统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北京总部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
【天眼新闻】青年说论坛 |
【青年说论坛】参加论坛,三位省内科研青年有了新收获
7月11日,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继续进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们共同参与20个主题,188个专题,2000余个学术报告。
据了解,此次论坛参与主体以科研青年为主,他们将在论坛上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术界的“大咖”们交流学习,记者采访到多位科研青年,听听他们在“青年地学论坛”上的新收获。
刘国栋:参加学术论坛,如同偶像见面会一样激动
刘国栋
“你们会场的设备都调试好了吗?PPT有没有播放过?”
7月11日,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一楼,记者见到了刘国栋,身穿黄色志愿服,正在和小伙伴们对接最后的准备工作,严肃又认真。
刘国栋就读于贵州大学地质学专业,今年研究生二年级,为了这次论坛,他前后准备了一个月时间。
“作为志愿者参与这次论坛,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在学校招募志愿者,后续培训各项服务项目,再到具体工作的筹备花了很长时间。”刘国栋告诉记者,就连3000余份礼包,都是他和小伙伴们一个一个包装好后送给参会嘉宾,他一边说着脸上露出了骄傲的微笑。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刘国栋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科学,借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也想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地质学,知识积累和想象力缺一不可,如何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刘国栋认为,多接触地球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才能拓展想象力,论坛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他要在志愿服务岗位和学术报告现场来回奔走,有些分会场的论坛,只能拜托室友录像下来,回去慢慢研究。
他说,这次来了很多知名科学家,他们的名字都是经常在论文上、课本上经常出现的学术“大咖”,光想着能见到他们,为他们服务就已经很激动了,和粉丝参加偶像见面会一样激动。
李翔宇:完成了人生第一场公开学术报告,给自己打70分
李翔宇
7月10日,对于李翔宇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当天下午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第一场公开学术报告,题为《基于LIBS制约火星着陆点土壤中的H含量》。
李翔宇是成都理工大学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专业为矿产资源化学,早在今年三月份,他就已经和导师开始了这次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于他来说,课题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进展有些慢让他有一些遗憾。
“万事开头难嘛,总体来说我给自己这次表现打70分。”结束完报告,李翔宇笑着告诉记者,以后会再接再厉。
除了迈出值得纪念的第一步,李翔宇在此次论坛上收获颇丰,他说,以前交流学术更多的是向前辈和导师们请教问题,这次有很多年轻人,大家不仅可以互相交流科研难题,也能够看到很多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好榜样,一起“天马行空”发挥想象,一起坚守对科研的热爱。
张泽方:参加论坛让我找到了一些新的方向
张泽方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张泽方是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在这次论坛也承担了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每天6点半就要正装出发,到分会场协助各项会议工作,同时,也要见缝插针的找机会学习。
“见到地球科学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科研人才,听了好多场学术报告后,自己受到很多启发。”张泽方坦然地告诉记者,今年刚上研究生一年级,的确没有太想明白读研的意义,但是通过这次论坛,看到了很多坚守在科研领域的青年,他们不屈不挠的攻克难题,自己也很有感触,准备继续深造。
除了找到新的方向,张泽方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工作中,组织能力、社交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他来说,这个夏天也是收获颇丰的季节。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眼新闻》 (2021-07-11)|(作者 彭妲)
原文链接: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85237.html
【青年说论坛】这个夏天,与学术和“爽爽的贵阳”不期而遇
7月11日,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继续进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们共同参与20个主题、188个专题、2000余个学术报告。
据了解,此次论坛参与主体以科研青年为主,他们将在论坛上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术界的“大咖”们交流学习,记者采访到多位年轻科研工作者,听听他们在“青年地学论坛”上的新收获。
彭婉月:不仅是学术上的交流,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彭婉月
“贵阳的夏天一点都不热,到处都绿油油的,风吹过来也凉爽。”彭婉月一开口就向记者分享第一次来贵阳的感受。
彭婉月是来自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生,主攻人文地理专业。这一次“青年地学论坛”,她和导师、同学们提前一天就到达贵阳。
7月11日下午,彭婉月公开了自己的学术报告《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从研究生一年级起,她就开始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形成研究体系。在论坛开始前的一周,重新整理制作成PPT,由于筹备时间充分,彭婉月满怀信心的顺畅完成了报告。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次机会,彭婉月交到了不少朋友。
“我也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论坛,有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所的青年汇聚在这里,真的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彭婉月口中的“朋友”更包括了不少一直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前辈。
她表示,能够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被大家的热血所感染,精神上得到鼓舞,也将成为她坚守科学研究的动力。
张天乐:找到情感共鸣如同重获一份科研热情
张天乐
记者见到张天乐时,他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开始自己的学术报告,对于经常参加学术论坛的他来说,早已经显得胸有成竹。
“原来学霸心态都比较稳定。”记者开玩笑打趣到。
“我不是什么学霸,这次也是来学习更多知识的。”他谦虚回应道。
1997年出生的张天乐,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今年博士研究生二年级,他所作的报告题目为《2021年春季东亚沙尘的输送,理化特征及对海洋生态影响的多源数据综合分析》。
对他来说,这次论坛算得上是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次盛会,几乎包含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不仅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还能受到更多老师、同学的启发。
“其实我在科研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有很多束手无策的时候,这次和大家交流后,发现难题不止我一个人遇到。”张天乐告诉记者,能够找到共同克服难题的情感共鸣,如同重新获得一份科研热情。
作报告、听报告、交流学习,短短两天时间,却十分充实。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张天乐说,非常感谢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把这样大规模的论坛组织得井井有条,中科院地化所、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志愿者们都非常热情,很感谢他们创造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眼新闻》 (2021-07-11)|(作者 彭妲)
原文链接: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8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