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系统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北京总部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
【天眼新闻】嘉宾访谈——刘丛强 冯新斌 刘再华 侯锋 拉尔森 |
【嘉宾访谈】“喀斯特地球系统科学”为可持续发展探路——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
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区,地处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地带,具有地理、地质、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性。要想利用好喀斯特生态环境,就要因地制宜,适应性的进行生态系统调控,更好地、可持续地利用好我们一系列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是我们贵州将来必须走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过去,我们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已取得很多成绩,对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变化、环境变化、经济变化等都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我们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保护好环境,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都能够幸福生活辖区,我们需要系统考虑喀斯特地区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
因此,我们提出了“喀斯特地球系统科学”这个概念。从西南喀斯特系统形成的构造、气候、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喀斯特系统层圈次相互作用与区域环境变化;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喀斯特系统社会、经济、环境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出发,科学研究喀斯特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原理。
举个例来说,喀斯特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特殊地理背景、地质背景、生态背景所制约,但反过来说,这种特殊的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以及其他形式的资源也在支撑着我们的社会经济系统。我们需要把社会和自然这两个系统紧密的放在一起,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它的运行规律,从系统上解决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任何问题不能分开、孤立来看,必须把它放在一起,系统地看,看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变化发展的。对于喀斯特地区的发展而言,也是一样的,深入探索喀斯特地区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该如何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全球变化挑战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我们以新科学范式、新战略获得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来支持社会发展。有关地球科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和交叉研究中日渐出现越来越多、振奋人心的新知识、新见解和理解,我们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发展建立真正的系统科学,发现所有不同学科领域的“零碎”科学,并以创新的方式组合到一起,更好理解地球系统如何维系和支持生命系统运行。如今我们正在构建发展喀斯特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我相信,这将会为我国西南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更多地宝贵的可行性、指导性意见。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眼新闻》 (2021-07-12)|(作者 申云帆 刘苏颉 )
原文链接: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85291.html
【嘉宾访谈】未来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该怎么做?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
7月11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主题论坛在贵阳举办,会后,记者采访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以此了解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该如何进行。
“今天的论坛,为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系统性提供了可借鉴方案,对贵州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冯新斌说。
近年来,中科院地化所深入研究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从最开始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的形成原因出发,到为什么土壤形成的速度会比较慢,再到为什么会发生石漠化?冯新斌认为,这些基础性研究助推中科院地化所建立石漠化地区修复技术体系,并在全省多地得到示范推广,有效缓解了贵州石漠化严重的现象。“目前,我们在安顺市普定县建立了喀斯特生态观测站,2014年7月,经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评定,普定站正式成为CERN台站,2017年获批水利部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相关成果的取得对于石漠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冯新斌说。
针对未来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该怎么做?冯新斌告诉记者,未来石漠化的治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我们将把研究重点放在喀斯特地区如何可持续发展,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修复方面。目前很多喀斯特地区的修复方法仍然存在局限,究其根本我们发现,这是因为喀斯特地区地貌基岩为石灰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它的演化对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次,我们还需重点研究石漠化地区、重金属含量超标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该地区将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最后,针对喀斯特地区实现碳中和问题,我们该如何将碳汇进行定量,让国际同行认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冯新斌说。
他还强调,面向喀斯特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资源利用的重大需求,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内外的学者还需产生更加密切的交流与沟通,集中攻关,提出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此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篇大文章。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眼新闻》 (2021-07-12)|(作者 申云帆 刘苏颉 何晓璇)
原文链接: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85408.html
【嘉宾访谈】喀斯特地区如何增强碳汇能力,实现“碳中和”——专访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再华
7月11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会后,记者就喀斯特地区如何增强碳汇能力,实现“碳中和”,采访了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再华。
贵州是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约10.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1.92%,对于贵州而言,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相比硅酸盐地区要强10倍,但是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贵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还是有一定的潜力。
喀斯特地区如何增强碳汇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我们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碳汇。比如说在硅酸盐地区的土地上撒碳酸盐粉,就能增强它的“碳中和”潜力。其次,我们可以在水生生态系统上做文章,通过我们目前的“喀斯特动力学”研究发现,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溶解速度快,遇到水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机碳,无机碳流入河流后,会产生大量的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对于改善水质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工厂等地将不要的二氧化碳冲入水中,不仅能解决水质的问题,还可以增强碳汇,何尝不是一个双赢的方法,而这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该学说直指“全球遗失碳汇”问题和喀斯特生态系统“碳中和”潜力,通过碳酸盐风化碳汇进行研讨以及展示“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与贵州省碳收支清单”,为解决“全球遗失碳汇”问题和喀斯特生态系统“碳中和”潜力指明新方向,引领了我国乃至世界喀斯特生态环境研究的学科发展。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眼新闻》 (2021-07-12)|(作者 申云帆 刘苏颉 )
原文链接: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85407.html
【嘉宾访谈】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将是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向
7月11日下午,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会后,记者就水环境治理采访了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
侯锋表示,在目前城市高速发展下,如何把产生的污水治理好,同时还要怎么面对城市高速发展缺水的问题。这给中国水环境治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到60%以上了,还能不能继续往前走?
他谈到,中国“治水”(污水治理),是把城市稳定的第二水源(污水)进行科学的收集处理,既要保持城市高质量发展,又要注重水资源安全。以贵阳南明河为例,按照“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思路,对南明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改变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模式,从“治标”向“治本”转变,水体黑臭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变成了一条生态河、景观河。
如何更好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的保护,做好推动低碳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应用问题?在侯锋看来,分布式下沉式再生水生态系统不仅是解决中国,而且是解决全世界缺地缺水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凝聚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空间利用率及污水处理效率,还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
他认为,分布式下沉式再生水厂应当把城市的污水和水的能源、土地资源进一步加以科学利用,使它变成城市的水资源中心,绿色能源共同体和公共服务产品的共同体系,大大提高城市的公共产业供给和绿色发展效能。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眼新闻》 (2021-07-12)|(作者 申云帆 刘苏颉 )
原文链接: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85316.html
【精彩观点】挪威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拉尔森:中国和贵州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7月11日下午,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会上,挪威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拉尔森教授通过视频发表演讲。
他谈到,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期,中挪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广泛。他参与设置了 5 个先进的监测点来研究酸雨的影响,其中两个在贵州。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酸雨对某些地方造成了局部影响,但酸雨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很严重。
“中国和贵州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现在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环境问题。”
拉尔森表示,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贵州的鱼类汞含量很低。在许多国家,食用鱼是汞暴露的最常见方式。研究还发现,贵州水稻中的汞含量也普遍较低。
“国家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很重要。我相信,我参与的国际合作对提高挪威和中国健全环境管理的理论知识基础做出了贡献。”拉尔森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眼新闻》 (2021-07-12)|(作者 申云帆 刘苏颉 何晓璇)
原文链接: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68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