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网】科技打通贵州水城院坝村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0-09-30

院坝村的村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正在修建中,计划今年十月底竣工

院坝村第一书记田通(右)与村里刚脱贫的90后

中科院地化所余德顺(左)与村里的种植大户李进(右)讨论今年小黄姜的长势

 

一场秋雨过后,地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洼。在院坝村,村民们正在空地上敲打施工,一座村文化广场展露雏形。

院坝村位于贵州省水城区蟠龙镇,由三村合并而成,共计居民2000多户,总人口达8000多人,其中335户、1261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伊始,水城顺利完成了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包括院坝村在内的13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院坝村71岁的朱光权介绍,这座正在修建的村文化广场,包含篮球场、看台、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停车场,占地约5000平方米。“我们院坝村村民筹集了40多万元资金,最多的捐了5万元、少的也有100元,这些人包括了一些曾经的贫困户,他们外出务工挣了钱,也想为建设家乡出点力,这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政策好、人民富、人民积极性高。”

院坝村驻村第一书记田通,见证了整个自发捐款的过程,他说:“自发捐款修建村文化广场,体现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的一种人文关怀。”

除了正在修建的广场,在中国科学院的定点帮扶下,院坝村还发展起了特色产业。近年来,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土豆、食用菌、小黄姜等产业纷纷兴起,正在推动院坝村的村民们从脱贫走向致富。

 

年轻的第一书记:“做到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2018年9月,田通担任院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做到不落一户不少一人。”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1984年出生的田通毕业于兰州财经大学,上学时,他特别热爱足球,偶像是C罗,曾经梦想当一名体育记者。在扶贫工作之余,他还写写公众号,“我什么都写,有一些内容是关于扶贫工作的思考,当然也有我很热爱的足球比赛。”田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每天早上,我不醒,村里牛都把我叫醒了。”“哪有时间回家,今年就回了一次。”这是田通挂在嘴边的日常和假期安排。

“驻村是很锻炼人的,以前在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工作时,我胆子还挺小,但来了村里,每次和群众开会,我说一句话,群众们会有十句话问你,慢慢我就锻炼出胆量了。”田通解释道,“群众们对一些政策安排不理解时,就会产生一些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向他们耐心解释,鼓励他们作出改变,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一起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从而推动整个院坝村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入村两个月后,来自河北保定的田通完全听懂了当地方言,他说自己掌握了好方法,那就是主动找年轻人聊天,多听多练。“有的群众很热情,每次我路过且他恰好在家时,他就从家里搬出一把板凳叫我坐下聊一聊。”田通笑着说。

在驻村帮扶过程中,田通很敏锐地注意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村里有一些边缘户,有的人会因为待遇不同产生心理不平衡,做工作时不配合,所以舒缓矛盾的工作就落在我身上了,我们第一书记就是充当一个枢纽角色,促进中央政策、中科院技术引进,把工作落实好。当村民有顾虑时,树立标杆和榜样作用。这些就是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职责。”

“今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村最后的5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田通说。

 

小黄姜种植大户:“每年向贫困户支付10万元”

院坝村坐落于贵州西南群山之间,在海拔1600米的山腰上,一簇簇绿油油的小黄姜茎叶长势喜人,年过五旬的李进站在田间,徒手拔起巴掌大块的小黄姜,对着姜块表面的湿土拍了几下,用嘴吹落剩余的泥土。曾经在炼钢厂打工的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村里的种姜大户。2017年,他放弃了月薪1万元的技工工作,回到了生养他的故土。“我们村里原来就种了2000多亩小黄姜,但由于许多农民缺乏科学的种植经验,导致收成不理想,我自己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再加上中科院专家团队来了以后,根据气候、土壤这些条件带领我们这些‘带头人’开发了试验田,进行了小黄姜科学示范种植,这让大家一下子有了信心。”

小黄姜试验田,为院坝村埋下脱贫致富的种子。“为了发展小黄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我们引进优选姜种、施足底肥、用好种肥、科学追肥、合理密植及适度套种、高海拔地膜覆盖等先进栽培技术和理念,为了改变原先较为粗放的种植方式,我们现场手把手教、面对面为村民传授选种、开沟、施肥等技术。这是我们来到院坝村后一直在做的工作。下一步,我们要把专业做大做强。”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余德顺表示。

据悉,水城小黄姜是贵州省三大生姜地理标志保护品种之一。“我们中科院研制的水城小黄姜品种,个头小,香味浓,辛辣味足,姜辣素比普通高一倍,可以作为高档调味品蔬菜或中药材原料。”余德顺介绍,下一步,中科院将进一步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考虑在猕猴桃下套种喜阴的小黄姜,从而提高小黄姜产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引进的中科院微生物所生姜专用菌肥,全村近200亩小黄姜示范种植,亩产达2335公斤,高于水城近年来平均单产,小黄姜增产效果明显。

“去年,我通过流转贫困户的土地,种了20亩小黄姜,接下来我准备把这些姜作为来年的种苗,这样一来既能保护土壤,还能保证品质。明年准备扩大到80亩。”李进表示,目前,每天约有30位贫困户在他的小黄姜田地里务工,这不仅帮助解决了贫困户就业,还提升了他们的技能,“包括从他们手里流转土地、分发务工的薪水以及年底分红,每年要向贫困户支付十多万元,这也算是为脱贫攻坚出一点力了。”

科技助力产业兴旺,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对院坝村而言,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及着眼于未来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增强地方经济的‘造血’功能。”中科院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永滨表示。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网》 (2020-09-30)|(作者 张蔚蓝)

原文链接:http://cn.chinagate.cn/news/2020-09/30/content_76767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