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系统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北京总部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
【科技日报】扶贫路上授人以渔 中科院送来“小康果” |
眼下,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猕猴桃采摘已经进入尾声。水城县绿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美农业)总经理张军站在自己的果园前,算起了一年的营收账。
“今年的产量在100吨左右,每斤平均能卖到8元钱,总共能差不多能卖160万元。这还只是第一年挂果,明年的产量会更多,预计在200吨左右。”张军信心满满地说道。之所以敢“夸下海口”,是因为张军种植猕猴桃有中国科学院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猕猴桃成了赵庭友的“小康果”
地处乌蒙山区的水城县阿戛镇松绿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56岁的松绿村村民赵庭友,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依靠着村里发展的猕猴桃产业,他的日子过得有模有样。
“以前我主要在家里务农,平时种点玉米,日晒雨淋,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去了吃喝,根本剩不下钱。”说起往事,赵庭友满脸苦涩。
事情的变化还得从2015年说起。这一年,绿美农业来到松绿村,流转了村民700亩土地,开始种植猕猴桃。“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其他地方的人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特色水果,没想到我们这里也可以这样干。”当年,赵庭友就把自己家的6.5亩土地流转给了绿美农业。
“我们流转农民的土地种植猕猴桃,前五年是500元一亩,五年以后,就增加到1000元一亩,十年以后,还会再增加一次,达到每亩1500元。同时,我们的果园一年到头都需要村民帮忙打理,农民来果园就业也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张军说。
土地流转以后,赵庭友就来到绿美农业的猕猴桃园上班。“现在,我们在果园上班,一天70元,活也不算累,干一天有一天,旱涝保收。我们家俩人一年能挣2万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钱,一年能挣3万多元。2018年,我家不仅脱贫了,还盖了两层小楼。更重要的是,我还跟着中科院的专家学到了种植猕猴桃的技术。”赵庭友笑着说。
在公司示范引领下,农民种植猕猴桃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如今,猕猴桃已成为水城县的“小康果”、“创业果”和“生态果”,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产业。
离不开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支持
在水城县委副书记王崇立看来,水城县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这么好,离不开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提供了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引进适合高海拔栽种的品种和规范化生产技术。”王崇立说。
他介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钟彩虹研究员团队筛选出了4个适于当地高海拨区域发展的最佳猕猴桃新品种,利用自主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东红”替换当地的传统品种,提高了产品档次与抗病性,拓宽了种植区域,使全县猕猴桃种植区域的海拔高度上升200米至300米,从海拔1300米提高到1600米。
同时,光有优良品种和研发技术还不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技术服务团队还定期到水城进行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
“抹芽、疏蕾、授粉、施肥、套袋、储存、剪枝,我们种植猕猴桃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钟彩虹老师团队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日常管理中,如果遇到技术问题,我们也会通过视频等方式和钟老师团队联系,正因为有了技术保障,我们才没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种植猕猴桃。”张军说。
作为中国科学院定点扶贫县,水城县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介入本地猕猴桃产业前,猕猴桃年产量约1200吨,年产值约4800万元。2020年,水城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1.2万亩,覆盖农户3.73万户14.12万人,预计产量2.25万吨,产值可达8亿元。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同时增加了全县的经济生态林,减轻了水土流失,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王崇立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日报》 (2020-09-29)|(作者 陆成宽)
原文链接:http://m.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9/29/content_10243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