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系统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北京总部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
【贵州日报】为科学天空铺上更多月色星光——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采访记 |
欧阳自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1935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在本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2014年11月,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891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奔月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也引发了更多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关注。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科技焦点人物之一,其繁忙程度不言而喻,要让欧阳自远院士静下来接受几天的采访是很难的。其中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小插曲。“正好,欧阳自远院士今年6月20日要在桂林理工大学讲几天课,要不我们从贵阳乘高铁赶过去?”欧阳自远院士的学生、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员刘建忠如此建议。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购票却能成为同座。我是1车5F,他是1车5D。他测算概率是46万分之一,这是极端的小概率事件。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依然矍铄如同壮年。在电脑上亲自打字,粘贴图片,修改PPT文档,节奏流畅,娴熟自如。桌面有一杯提神的咖啡相伴,工作直到深夜一点过。
2017年初夏闪现在桂林理工大学院士工作站的这一幕,早已是他近几年来的工作常态。他已经为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院的学生上了一整天课。“机会难得,再为全校毕业班学生讲讲你探月的励志故事。”经不住校方一再恳请,他抹不开情面,只得答应下来,第二天继续上满全天课的同时,晚上零时又为学生们加开专场。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没有一丝推脱,为的是能向更多学生传播科普知识,解读科学精神,为学子求知的天空,铺下更多的星光月色。他幽默地向记者说,他是标准的“80后”。
每场科普报告下来,欧阳自远院士的周围总有许多年轻人团团围着提问,最热门的问题,除与中国探月工程相关外,自然还包括“月球背后到底有什么?”“月球背面是否就是外星人基地?”每每此时,他总是凭藉渊博的太空知识娓娓道来,耐心讲解,去疑存真,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饶有兴趣。
“由于你们是学地质科学的,我争取把相关知识多介绍一些,把基础理论讲细讲深讲透,这对你们今后的发展有帮助。”他在用两天时间上完基础课后,又向学生阐明了太阳系探测的五大主要科学问题,即太阳系生命信息探寻与生命起源研究、类地行星比较研究与太阳系形成与演化、太阳和小天体活动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地外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以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再造一个地球——人类改造火星的征程等。
他说,解决上述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应用基础科学问题,是支撑深空探测活动不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定深空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时,必须结合科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国家战略需求以及现实的技术能力进行综合考虑。
他的权威解读,揭示了深空探测研究活动的技术带动性、集成性和系统性,让听者领会到我国深空探测中科技自主创新的意义所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月球背面是个神秘的领域,传说与外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即使在月球探测和载人登月方面领先的美国,至今也未能实现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看看。“这个任务将交由‘嫦娥四号’来完成。”他说,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并开展着陆器的原位探测和月球车的巡视探测,以及地月引力平衡的L2点(拉格朗日2号点)中继通信。
在桂林理工大学内,因欧阳自远院士的到来而非同寻常。他亲自授课的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讲座,在学生当中点燃了热爱科学的激情。“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本身陌生概念多,要让听者接受,就得改变表达方式。记者在该校听了他的两场科普报告。他均以丰富图表、大量数据,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中国探月工程的始末和精彩纷呈的“探月”故事。他的科普报告开头,往往以生动有趣故事开场,迅速抓住听众。“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亮,它是怎么来的呢?”他从月球的起源讲起:曾有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产生了很多碎块,这些碎块在地球外围运行并逐渐汇集,形成了后来的月球。月球也像地球一样,有他的婴儿、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过程。欧阳自远形象地称月球为“地球的女儿”。现在可以把月球和地球的“基因”提取出来做“亲子鉴定”,来证明这个理论是有充足证据的。
学生们从他身上生动具体感悟到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砥砺前行的科技创新精神。学生评价他就是眼前的“一座仰望的高山、一杆前行的标杆、一个人生的楷模。”
2017年5月18日,“为迎接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鼓励科技工作者善用媒体更好地进行科学传播,消除媒体科技报道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最受媒体欢迎的科学家”发布及媒体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最终欧阳自远等5位科技工作者凭高人气当选。有机构统计,自2008年到2017年10月近10年的统计,欧阳自远已经做了500多场个人演讲报告。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电脑,亲自撰写讲稿,针对不同的对象,写了20多个版本的演讲稿。上至国家部委办的领导,下至小学生,至少已经有30万人听过他形象通俗而又振奋人心的演说。 在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伟大成功之后,80高龄的欧阳自远并没有停下脚步,又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更广袤的太阳系空间:2020年,我国将实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火星轨道器和火星车实施“天地联合”火星探测。我国2030年太阳系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重点在火星探测与取样返回、太阳活动探测、小行星探测与取样返回、木星与木星系统(木星卫星)的探测、太阳系行星际穿越等深空探测。
本篇文章来源于 《贵州日报》 (2018-09-26)|(作者 沈赤兵)
原文链接: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80926/Articel14004J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