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新华社】欧阳自远院士:祖国强起来有你的贡献,是最大的幸福
发布时间:2017-12-08

“祖国强起来有你的贡献,是最大的幸福。”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马不停蹄”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向莘莘学子讲述中国探月梦。

从千年遐想、哲学思想、情感寄托,到月球起源、资源环境、内部结构,从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到21世纪重返月球战略提出……年逾八旬的欧阳自远精神矍铄,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畅谈新时代续写建设航天强国新篇章,一讲就是两小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还50多次强调创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家不能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我们一项重要使命是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公众理解、热爱科学。”欧阳自远说。

从2008年到2016年,欧阳自远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做了474场科普报告,平均每年52场,几乎每周1场。

一辈子、一颗心,欧阳自远不知疲倦地“运行”在科学报国的“轨道”上,源源不断把信念和信心传递给听众,尤其传递给青少年: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中国应该飞得更远,中国有能力飞得更远。

位于国家体育场“鸟巢”附近的国家天文台七楼走廊的尽头,是欧阳自远的办公室。各色各样的月球仪、地球仪和天球仪,默默伴着主人做科研,陪伴他见证生命中那些意义非凡的时刻。

“5、4、3、2、1,点火!”2007年10月24日18时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倒计时结束,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直刺苍穹,实现了国人的千年奔月梦想。“绕起来啦,绕起来了。”嫦娥一号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动时,欧阳自远眼含热泪连声欢呼。

国际深空探测高级俱乐部,中国是“后来者”。半个世纪以前,苏联发射的探测器第一次掠月而过;1969年美国人实现载人登月,先后将12人送上月球。

“中国人愿意国际合作,但是战略高科技是‘化缘’不来的。不能因为别人已经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了,那我们的深空探测事业只能看着别人干,只会永远落后。”欧阳自远说。

多年来,中国探月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

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到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并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再到2013年嫦娥三号身披五星红旗“出征”,稳稳落月驾临“广寒宫”……中国探月沿着绕、落、回的“三步走”设计稳步迈进。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亲眼见证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生活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我们何等幸运。”欧阳自远说,自己出生于苦难岁月,经历了国家受侵略时的颠沛流离,是新中国成立让自己找到了梦想,懂得了国家需求就是努力奋斗的方向。

1952年,17岁的欧阳自远听从国家对年轻人“要唤醒沉睡的高山”的号召,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一门心思就是为祖国找矿。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我特别激动,我坚信总有一天中国也会进入空间时代,迈出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

一甲子沧海桑田,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过去五年,神舟飞天、嫦娥落月、北斗组网……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按照十九大擘画的蓝图,向着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欧阳自远说,未来几年,嫦娥四号有望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将从月球取样返回。

探月工程的技术积累和人类对火星的观测研究让我们逐步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是时候去太阳系看看地球的‘姐妹’了。中国航天的‘下一站’,是火星。”欧阳自远说,“想到更远的地方探索星辰大海,必须寄希望于下一代。”

 

本篇文章来源于 新华网 (2017-11-28)|(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胡喆)
原文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1/28/c_1122024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