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贵州新闻联播】报告新词·贵州经验:海绵城市
发布时间:2017-03-14

内容提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12个首次写进报告的“新词”,比如说“蓝天保卫战”、 “数字经济”、“河长制”、“海绵城市”等。在12个新词中,有一些对我们贵州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有的已经在实践,还取得了不少经验。今天,我们推出报道“报告新词·贵州经验”为您解读。首先请承旭和大家说一说“海绵城市”。 

  

主持人王承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那么,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呢?这是一块海绵,没想到吧,这里面蓄积了这么多的水。其实,海绵城市,说的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把水蓄起来。这么一说,如果您还是有点懵的话,没关系,我们请专家来给您解释一下。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地化所所长胡瑞忠: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一个形象的一种说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降下来的雨水能够通过自然的条件,在当地能够吸收住而不是排出去,当你用的时候再把它“挤”出来。现在的试点目标降下来的雨水能够有70%在当地留住。

  

全国人大代表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长青:贵州年降雨量是1200毫米以上,所以雨量是够的,由于工程性缺水,所以致使很多地方有干旱的情况,那么如果我们把海绵城市建好以后,水利资源在我们生产生活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王承旭:贵安新区,是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从2015年开始就已经启动了47亿元的投资。建设好了以后,不仅能防止新区出现像一些城市那样,逢暴雨就“看海”的尴尬,而且还能解决因为城市建设硬化路面之后,雨水难以渗透地下,无法涵养水源的问题。简单地打个比方,整座城市就是要变成一个巨大的“雨水收集器”。听着是不是有点“黑科技”的意思呢?那么钢筋水泥建设的“硬邦邦”的城市,怎么能吸水呢?我们的记者曾经专门去贵安新区做了一个试验。

  

记者唐毅昆:说到建设海绵城市,在贵安新区就连地砖也会像海绵一样吸水。不信,请往这看。这里是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像这样的下雨天,刚刚降下的雨水,在地面上很快就消失了,我用纸巾在地上一擦,纸巾也不会完全地浸湿。  

主持人王承旭:这样估计您差不多明白了吧?将来,城市里的每一块地砖、每一个水池、每一片屋顶都是一片“海绵”,把雨水、污水收集起来,该入地的入地,该回收的回收,做到“滴水归仓”。现在,贵安新区的地下管廊内,仅仅和水相关的管道就有雨水管、污水管、自来水管和再生水管,它们和五个污水处理厂、一个自来水厂,共同构建起了贵安新区的自来水循环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长青:这次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专门提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再一次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市的建设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正在集中精力,使生态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主持人王承旭:去年8月,贵州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今年贵州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现在,铜仁、都匀、凯里等地都已经立项。贵州的这块吸水“海绵”正在不断扩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地化所所长胡瑞忠:我们要建设很多的公园,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贵州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先行省,把生态环境做好,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贵州的这种先行代表着我们非常重视这个生态环境的建设,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主持人王承旭: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海绵城市”时,是这样说的,要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我理解城市的风貌就是“面子”,而符合生态文明要求,适宜人居住的社区,则是“里子”。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里子”和“面子”一个也不能少。

 

本篇文章来源于《贵州新闻联播》(2017-03-12)

原文链接:http://news.gog.cn/system/2017/03/12/0154864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