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贵州日报】躬身耕“云” 乘“云”追梦

——代表委员谈用大数据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6-03-11

贵州代表团氛围活跃。(邓刚 摄)

我省全国政协委员黄宗洪(左),在政协会议九三学社界别小组讨论会上与同组委员交流热点问题。(旷光彪 摄)

 

马长青代表: 借“云”筑巢 用“三链融合”支撑产业创新

 

自贵安新区成立以来,就把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无中生有、高位起步,发展态势蓬勃,给新区带来了别样风景。

今年贵州获批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安是主战场之一。全国人大代表、贵安新区管委会主任马长青信心更足:“在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大数据大有可为。继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后,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意味着我省“345333”的大数据发展思路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围绕增加大数据产品服务供给,贵安新区将提供更多大数据商用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各种新业态,以更大力度持续建设大数据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验室”,为企业打造一块全国首选的大数据‘试验田’,把试验区变成示范区、大数据变成大产业、大机遇变成大红利,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全治理链、全服务链“三链融合”创新发展的贵安模式。”

不断演绎的“贵安速度”和“贵安奇迹”,用实践证明了大数据是转型升级的一片蓝海,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驱动。短短两年,这里集聚了绿色数据中心、高通、微软、IBM、新浪、华大基因、联影医疗、中金数据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区“贵安云谷”年底将基本建成,上下游一体化的智能终端生态体系正在形成,2018年将形成2亿部手机的产能。

马长青说,下一步,贵安新区将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人才、政策法规三大要素支撑,加快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智能终端制造四大基地,抓好大数据的“政用”、“民用”、“商用”,实现大数据人人用、家家用、行行用,让大数据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胡瑞忠代表: 腾“云”转型 运用大数据增加有效供给

 

当前,大数据应用已深入许多领域。大数据产业发展,不仅对经济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对“供给侧改革”尤其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胡瑞忠用自己的科研经历举了一个例子,“现在要预测矿产资源,先期必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勘验,很多是重复其它部门的工作。实际上,各个部门都有大量的矿产资源数据,但还没有很好做到开放共享。如果有了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首先带来的,便是成本的节约和有效供给的增加。”

为此,国家多个部门正在设计“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国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加快“透明地球”技术体系建设,提交一批深地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支撑扩展“深地”资源空间。这其中,就用到大数据手段。

“所以,不能说大数据冲击产业,应该是引领产业转型,引领供给侧的有效供给。” 

纵观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及应用等过程,胡瑞忠最看重的是分析,最看好的是应用。

“尤其是大数据应用,将直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胡瑞忠认为,大数据作用下,会带动贵州本土企业寻求创新。形成新的业态,形成新的有效供给。 

“运用到医疗、教育、信息、金融、商业等服务业,会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内容;运用到工业,可以提升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和效率;运用到农业,大数据的预测预警能力将能惠及农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姜刚杰委员:为“云”护航 率先立法保大数据“健康态”

 

1月15日,贵州省通过了《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将大数据产业纳入法治轨道。开全国之先,为大数据定立地方法规。

从新条例的起草到呱呱落地,全国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副厅长姜刚杰始终保持紧密关注:“大数据发展应用是新生事物,但又是贵州必须决胜的突围之战,所以把大数据产业在发展之初就纳入法治轨道,是充分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姜刚杰详细研读了新法,并给予点赞。他说在既无上位法可参照、也无同位法可借鉴的情况下,贵州一边进行大数据产业规划布局,一边设计制定相关发展支撑政策,在诸多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和有效探索,这可能将带领大数据行业走出法律法规缺位而野蛮生长的困境,勇气和做法值得肯定。

他形容,该条例好像一种规则力量:“制度措施的出现,不仅仅保护了企业进入大数据产业的合法权益,也规范了企业本身、规范了政府、规范了市场,最后规范了整个产业。”

他认为,该条例虽然只是地方法规,却是种有益的立法探路。地方性法规是国家立法的延伸和完善,贵州先行先试、填补空白,我们的经验将为以后国家相关立法提供参考样本:“作为国家大数据试验区,就应该大胆创新、大胆试验,推动贵州大数据立法紧随大数据发展再登新高地。”

 

王世杰委员: 为“云”引智 强化大数据产业竞争力

 

3月2日,2016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北京)推介会广发“英雄帖”,诚邀天下英才,共建“云上贵州”。全国政协委员王世杰对此举手鼓掌,他说虽然贵州发展大数据在全国抢占了先机,但要真正占领制高点,还得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占优势,“人才是发展根本,是重中之重。”

今天的贵州,大数据人才干事创业的条件日趋完善,可供大数据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加广阔,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王世杰认为,现下急需的是引进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商业人才。

用什么来吸引精英们倾心而来、安心工作、潜心创业呢?王世杰回答: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资、感情、环境。

“首先要有高层次人才津补贴、住房保障、科研支持,解决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其次是感情层面上给予精神动力。王世杰说,政府要对人才付出真心,给人才与贡献大小相匹配的奖励、政治待遇和荣誉称号,让人才获得主人公的自豪感和社会的认同感,把贵州当家乡。

最重要的是应制定完善一系列人才政策,在职称评审、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各方面,为到贵州发展的专家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同时开放数据资源,降低入行门槛。“我们要创造更便利的环境、更优厚的待遇,热忱欢迎更多投资者、创意者和应用商加盟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开展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互利合作。”

 

谢泉代表: 为“云”育才 本土高校要“有的放矢”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将近1年,第一届大数据专业研究生即将毕业了。这50名学子现在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早早就被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富士康、郎玛等企业“一抢而空”。

更令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谢泉欣慰的是,这批毕业生大多数都选择留在了贵州,“大数据发展中,强大的人才队伍不可少,但最基础的人才还得靠本土自己培养,高校人才培养也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贵州要借大数据产业之‘手’进行后发赶超,就必须积累大量人才,来推动我省实现‘超车’。”谢泉说,人才一定需要好平台,方能培育成长、发挥才能、体现价值。他认为贵州现在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放宽对西部地区学科学位的设置权限,促进相关专业的延伸,培养出更多更顶尖的栋梁。

在贵州,培养新兴人才的重要摇篮,无疑是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这所全球第一个以“大数据”命名的学校,抢了先机还快步走。据谢泉介绍,学院设置了电子科学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和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系,每年可为大数据行业输送4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等高层次专业人才。

人才关键还要留得住。所以就地育才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能以情感留人。“现在贵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夯实了一定基础,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再叠加恋乡恋家的情结,自然能够吸引大数据人才心甘情愿留下来作贡献。”

 

(本报记者 王璐瑶 晏海艳)

 

本篇文章来源于 贵州日报(2016-03-07)| (记者 王璐瑶 晏海艳)

 

原文链接:http://58.42.249.98/epaper/gzrb/Content/20160307/ArticelT2002WD.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