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退休年龄和生命周期对科研人员职业地位影响
发布时间:2013-05-13





 
通过把年龄因素纳入对男女科研地位的考察发现,在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中,女性和男性科研人员在科研地位上并无显著差异,生命周期和退休制度是导致女性科研地位落后于男性的重要影响机制。
 
■马缨 樊立宏
 
退休意味着科研人员退出组织化的科研工作。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干部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这种男女不同的退休年龄政策将对科研人员职业地位带来什么影响?
 
生命周期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些阶段在每个个体重复出现。对于女性而言,生育和哺育下一代是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与男性差异最大的阶段。生命周期是否会影响她们的职业发展?扩大她们与男性的差距?
 
本文根据年龄把科研人员分成不同群体,比较不同年龄段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由此来探讨退休年龄和生命周期对科研人员职业地位性别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承担科研项目、科研产出、职称这三个方面的指标作为科研人员的职业地位指标。
 
承担科研项目
 
近三年来,65%的女性科研人员主持过项目,平均主持1.3个项目,而有75%的男性主持过项目,平均主持项目1.6个,差距均在统计上显著(P < 0.000)。
 
分年龄段看(图1),36岁之后女性与男性的差距逐渐加大。这与女性生育和哺育下一代的责任有密切联系。我国女性科研人员平均生孩子的年龄约为30岁。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约三岁)之前,孩子的照料工作主要是由女性承担,这会影响她们在工作上的投入和产出。
 
由于劣势的积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同时我们问卷中调查的是最近三年来科研人员承担的项目数量,因此在数据上表现为36岁是女性与男性拉开差距的分水岭。另外,女性在50岁之后与男性逐渐增大的性别差异也值得关注。
 
由于科研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往往在退休前几年科研人员就会减少承担科研项目,因此,女性退休时间比男性早可能是导致50岁之后女性科研人员主持项目数量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
 
从承担科研项目上男女科研人员的差异可以看出:
 
1.女性在科研活动中更少从事主导性、中心地位的工作,她们更主要地是从事辅助性工作。
 
2.女性劣势的积累与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婚姻和生育事件有重要联系。随着女性完成了她们抚养下一代的工作,她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也逐渐与男性靠拢,甚至达到或超过男性的水平。
 
3.然而,由于退休年龄的提前,女性比男性更早结束自己的职业生命,因此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与男性的差距再一次加大。
 
科研产出
 
本文对科研产出的测量使用SCI和EI论文数量。SCI和EI是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两个重要国际引文索引,被其收录的论文相对而言在质量上高于一般论文。
 
从分年龄段看,女性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初期(35岁之前)与男性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数量的差异很小,随着年龄的上升差异也逐渐变大,在年纪最大的56岁以上年龄段,男性发表论文数量明显上升而女性保持不变,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男女差异是最大的(图2)。
 
可见,在发表SCI/EI论文方面,男女的分年龄段差异非常类似他们在承担科研项目上的差异。35岁之前男女科研人员的差异很小,女性的劣势在36岁之后逐渐表现出来。尽管50岁之后女性发表SCI/EI论文的数量并没有像她们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那样明显下降,但与男性相比,她们的劣势也是再一次扩大了,再次凸显了退休年龄因素对女性科研人员的影响。
 
职称
 
职称作为科研人员的职业地位指标,与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有两个重要的区别。首先,在我国目前的科研制度和环境下,科研人员的职称一般是只上不下,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比例也越来越多,而对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而言,则很可能在不同年龄段出现上升或下降。
 
其次,职称存在上限。在本文的分析中,正高级职称就是职称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科研人员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比例最多也不可能超过100%,而对于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而言,一般没有明确的上限。因此,男女科研人员的职称差异与他们在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上的差异会有所不同。
 
在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中的生命周期和退休效应是否也会反映在职称地位中?在35岁之前,男女科研人员获得正高职称的比例很低,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6岁之后,男女科研人员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50岁之后,女性与男性的差距缩小,在56岁以上年龄段中,女性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比例甚至超过男性(女性高5个百分点)(图3)。
 
尽管这一发现与前文发现的在年龄最高阶段女性的科研活动和产出与男性差距加大有所不同,但本文认为,这同样反映了退休年龄对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
 
在当前的退休制度下,56岁之后仍然留在工作岗位的都是业务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女性,因此这一年龄段女性的平均职称水平更高。而男性由于没有这种选择机制,从而导致在56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中,男性拥有正高职称的比例反而低于女性。生命周期和退休年龄仍然影响着男女科研人员获得科研职称的性别差异。
 
总结和建议
 
尽管科研领域女性与男性在职业成就和地位的差距已成为社会各界及相关决策者的共识,但这种差距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一直不明确,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通过把年龄因素纳入对男女科研地位的考察,本文发现,在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中,女性和男性科研人员在科研地位上并无显著差异,生命周期和退休制度是导致女性科研地位落后于男性的重要影响机制。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鼓励青年女性投身科研工作,树立事业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当前我国女性在进入科研岗位初期的职业表现并不比男性差。这部分是由于当前女性科研人员教育程度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优/劣势积累的过程还没有完全开始。
 
因此,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树立成功女性的榜样,鼓励女性投身科研工作。同时,工作单位和相关部门要对男女科研人员一视同仁,消除“女性不适合搞科研”的性别刻板印象,帮助女性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她们把目前的发展趋势持续下去。
 
2.支持生育期女性的事业发展,帮助女性科研人员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30岁之后是女性落后于男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男性科研人员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而女性则由于婚姻和生育而使事业发展受到限制。
 
为了支持女性科研人员的事业发展,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在项目申请和执行方面帮助女性克服生育和哺育带来的困难。此外,相关工作单位和部门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可以在单位开设哺乳室,或者实行在家办公、弹性工作等灵活的工作模式,帮助女性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减轻她们的家庭负担。
 
3.调整退休政策,女性退休年龄不搞“一刀切”。 55岁对许多女性科研人员而言正是精力旺盛、学术水平和经验丰富的时期,却不得不由于退休政策而离开工作岗位,降低了她们的科研产出和职业地位。
 
对于女性退休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让有能力、有意愿继续工作的女性继续工作,不搞“一刀切”。通过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在职业发展后期女性的落后地位将有望得到缓解。
 
作者简介:
 
马缨,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家职业发展、女性、科技风险和灾害。
 
樊立宏,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人才发展、科研事业单位改革。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学报》 (2013-05-13 第8版 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