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后发崛起看贵阳
——贵阳市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纪实(下篇)
发布时间:2011-09-05

2010年12月31日,“十一五”的最后一天。贵阳国家高新区13个总投资达33亿多元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拉开了贵阳“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精彩大幕。

据介绍,这批项目全部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5个新材料新能源项目、4个装备制造业项目、2个电子信息业项目、1个生物医药业项目、1个高端服务业项目。预计13个项目明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将可为高新区新增160多亿元的年产值。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十二五”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目标已经确定,新蓝图,新华章,新起点,新征程,贵阳市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贵阳要成为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

 

2010年8月下旬,新上任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对贵阳市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寄予厚望,尤其对增强贵阳市科技创新实力极为重视。

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召开,同时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强调,贵阳市要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先行一步,走快一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成为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有力的带动作用。

随后,栗战书专程深入贵阳市国家高新区、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进行调研,并召开“以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工作座谈会”,提出必须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实力,在充分利用现有存量科技资源的同时,努力培育壮大新的科技力量的要求。

栗战书希望贵阳市用几年时间,把高新区快速打造成为能够大规模吸引各种发展要素特别是科技创新要素的平台和工业振兴的龙头,成为贵阳市和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贵阳市知识最为密集、高新产业最为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好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赵克志指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整体实力,奠定了贵阳市在全省的龙头地位。贵阳市作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实力还要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平台、科技人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支撑,促进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贵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军表示,要进一步强化贵阳在全省发展中的重大责任,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更好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要实现产业结构由低端转向高端,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要素投入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奋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双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科技必须为“火车头”提供强劲动力

 

栗战书、赵克志在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到广东省学习考察活动总结交流会上的发言指出,“贵州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转型,下决心‘高位嫁接’,着力将经济结构调高、调优、调轻”。

贵阳市肩负贵州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领头羊的重任与希望,尤其科技创新任重道远。市科技局提出:科技必须为“火车头”和“发动机”提供强劲动力。

贵阳市科技局经认真分析,认识到目前贵阳科技工作还有很多短板,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较弱;体制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整合不够;优势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不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人才数量不足,创新氛围不浓;产业化载体建设滞后等等。

如何才能不负重任,变压力为动力?

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性机遇,贵阳市统筹规划未来五年的科学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提出“1268”发展任务,即: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开展六项行动,实施八大计划。一条主线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重点:一是培育壮大科技实力,二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六项行动:一是开展科技创新行动,二是开展科技创业行动,三是开展科技金融行动,四是开展科技民生行动,五是开展科技人才行动,六是开展科技宣传行动;八大计划:一是实施产业集聚发展计划,二是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计划,三是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计划,四是实施重大项目支撑计划,五是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六是实施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七是实施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八是实施创新文化营造计划。

围绕“1268”,市科技局主要着力于七个方面提速转型、跨越发展。着力于科技资源整合、培育壮大科技实力,着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着力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于积极引进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位嫁接”,着力于民生科技应用推广、发挥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着力于实施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构建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在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上实现突破。

针对科技创新实力差距,贵阳市提出:到2015年,力争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以上;新建2—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十二五”时期专利申请量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其中发明专利占30%左右;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跨越。

 

狠抓科技与金融结合,牵住培育壮大科技产业的牛鼻子

 

7月底,贵阳银行白云支行发放给贵州凯科特材料有限公司的1600万元科技贷款全部到账,解了该公司急用于新材料生产的燃眉之急。

自今年4月起,贵阳市科技局先后与贵阳银行、重庆银行贵阳分行、上海浦发银行贵阳分行等共同搭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目前共为科技型企业授信20亿元,并已向9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发放总额1.3亿元贷款。这是贵阳市科技局深化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设立3500万元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运用财政杠杆放大科技投入效应,引导金融及社会资源力促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系列举措成效初显。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有赖于大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但很多成长性高、收益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有形资产少而受困融资难,难以做大做强。

刚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贵阳市科技局在强力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和加大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力度等工作的同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基础上,从解决科技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入手,着力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上做文章。今年以来,贵阳市做了一系列大胆而有益的创新探索,努力发挥财政性资金“杠杆效应”,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一是推进市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使用方式和途径改革,探索给予企业资金支持的多种形式,包括采取定额补助、配套经费、贷款贴息以及无息借款等方式。二是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更加注重计划类别的科学设置,其中专门增设了力度较大的“科技金融计划”,以期发挥科技财政投入的放大、辐射、引导效应,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3月中旬,《贵阳市科技金融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设立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引导和促进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中介等机构,积极向科技型企业开展投融资服务。补助范围包括: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补助、科技贷款补助、科技担保补助和科技保险补助。

5月,贵阳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成立。随即引进北京富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在贵阳发起设立首期规模1亿元的贵阳科富创业投资中心,这是贵州省第一支有限合伙制的创业投资基金。8月,贵阳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同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

当前,贵阳市正积极申报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拟通过三年的试点工作,初步建立起以“五公司、一中心” (“五公司”即科技资产控股公司、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咨询评估公司,“一中心”即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引领,“五平台、一通道”(“五平台”即天使资金平台、股权投资平台、贷款合作平台、信用担保平台、产权交易平台,“一通道”即企业上市融资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通道)为支撑,“五补助、一补充”(“五补助”即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补助、科技贷款补助、科技担保补助、科技保险补助,“一补充”即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风险准备金补充)为保障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构造包含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各类科技型企业,覆盖从创业到上市全过程,跨越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统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综合性投融资服务供应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到有效解决,银行、创投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企业的共赢局面基本形成,促进“调结构、转方式”作用明显,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创新示范区。

通过科技金融的杠杆作用,贵阳市着力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在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积极进展。结合贵阳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引进研发机构以及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围绕我国台湾、日本、韩国及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招大引强、招才引智,集聚一大批高端项目来这里发展,迅速壮大贵阳市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LED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为龙头,大力支持贵州昊天光电有限公司加快中游外延片生长技术研究,促进下游封装及应用企业迅速集聚贵阳发展,形成贵阳市完整的LED产业链,推进LED产业大发展;积极引进建设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促进电池组件生产企业集聚贵阳市,打造贵阳市光伏产业;以引进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积极整合普天物流电池快换系统项目、振华新材料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万达电动客车项目等资源,打造贵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中航工业贵阳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为带动,依托中航工业集团、贵州斯奈克玛新艺叶片铸造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通过关联产业的藕合共生,构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依托中电振华、顺络迅达、朗玛信息、清华同方、雅光电子等优势企业为带动,构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和领先优势。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未来经济的强弱。”省委书记栗战书考察贵阳科技创新工作时的讲话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我们坚信尽管贵阳的科技创新实力还较薄弱,但只要不气馁、不灰心,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竭力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必将为推动贵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记者 刘志强 通讯员 陈龙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9/04/content_344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