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动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矿物物理研究所李宝生教授访问地化所

发布时间:2018-07-04
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代立东研究员的邀请,美国矿物物理研究所李宝生教授于7月1日-3日到地化所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访问期间,李宝生教授参观了中科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并于7月2日在高压室三楼会议室作了题为“Indoor seismology: probing the Earth’s interior using ultrasound”的学术报告。所内部分研究员及学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高压室代立东研究员主持。 

高温高压下矿物岩石的弹性波速是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结构及热力学状态的重要物理学参数。前人结合室内实验数据和地震波探测结果,已发现地球圈层结构并对其成因有了统一认识,然而,地球内部不同区域的地震剖面并不完全一致,尤其在俯冲带则更为复杂。因此,系统探测各类矿物岩石的弹性波速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内部地震学特征、物质组成及演化。 

李宝生教授首先介绍了地震波研究的重要性,展示了地幔环境中地震波的变化特征,并简要讲解了地震波的理论知识。通过地震仪探测的地震剖面,可以获得该区域不同深度的横波、纵波及密度特征,而实验室弹性波速的测量结果则可反演深部物质组成。地震波速的探测对认识俯冲板片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板片俯冲进入地幔过渡带后,其弹性波速与周围环境的波速值趋于一致,这说明板片的物质物质组成逐渐变得均一。此外,李宝生教授介绍了纽约州立大学矿物物理研究所在金刚石压腔和多面顶压机上关于弹性波速研究取得一些最新的进展和成果,将原位高压实验结果与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和理论计算结果相结合,对其弹性结果加以验证。接着,讲述了地震波速测量的具体实验方法,通过实时拍照可获得样品长度,根据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时间间隔获得弹性波在样品中的传播时间,二者相除便可获得样品的弹性波速。随后,分别探讨了橄榄石-瓦兹利石-林伍德石及石英-柯石英-斯石英相变引起的弹性波速的变化,并据此解释地幔深部地震波的变化。最后,李宝生教授对当前地震波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地化所高压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矿物物理研究所的未来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宝生教授简介: 

李宝生,博士,研究员。198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1996年获得美国州立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矿物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现担任矿物物理研究所高压实验室主任、日本爱媛大学客座教授和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国际XOMPRESS执行委员会委员、日本GCOE和美国BNL国家实验室的特邀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涵盖:矿物弹性与电性、相平衡、合成与标征、同步光源X射线衍射、理论计算、新技术与新方法研发等众多的高压科学前沿领域。在Nature、Science、PNAS、EPSL、PRL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引用近4000次。 

代立东研究员主持报告

 

  李宝生研究员作报告

(高压室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