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院士专家
    • 历史沿革
    • 院所风貌
    • 地理位置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野外台站
    • 管理部门
    • 支撑部门
  • 研究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访问人员
  • 党群工作
    • 组织机构
    • 党的建设
    • 廉政建设
    • 统战群团
    • 工会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学生培养
    • 博士后
    • 毕业就业
  • 合作与交流
  • 科研成果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学术出版物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矿物学报》
    • 《地球与环境》
    • 《Acta Geochimica》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学影像
  • 学会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院士专家
      • 我所院士
      • 曾在我所学习工作过的院士
    • 历史沿革
    • 院所风貌
    • 地理位置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关键矿产成矿与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
      •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实验室
      • 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
      • 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中心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管理部门
      • 所办公室
      • 党委办公室
      • 人事处
      • 科技与规划处
      • 教育处
      • 财务处
    • 支撑部门
      • 学会处
      • 技术中心
      • 矿床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
      • 环境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
      • 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院重点实验室实验装置
  • 研究队伍
    • 院士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访问人员
  • 党群工作
    • 组织机构
    • 党的建设
    • 廉政建设
    • 统战群团
    • 工会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科创计划
      • 录取信息
      • 夏令营
    • 学生培养
      • 奖助学金
      • 获奖名单
      • 研究生活动
    • 博士后
    • 毕业就业
  • 合作与交流
  • 科研成果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学术出版物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矿物学报》
    • 《地球与环境》
    • 《Acta Geochimica》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学影像
  • 学会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信息
        • 相关规定
        • 组织机构
        • 年度报告
      • 主动公开
        • 基本信息
        • 规章制度
        • 科学研究
        • 人事人才
        • 合作交流
        • 科学传播
        • 年度统计和出版物
        • 预决算公开
    • 依申请公开
      • 法人/组织申请表
      • 公民申请表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工作动态
    • 头条新闻
    • 工作进展
    • 学术活动
    • 科研动态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职工电子书屋
  • 图书文献查询
  • 中科院仪器共享平台
  • 继续教育
  • 公共技术中心
    • 新闻公告
    • 特色技术
    • 技术队伍
    • 仪器设备
    • 规章制度
    • 实验室
  • 所内公告
  • ARP系统
  • 所长信箱
  • 邮箱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所概况 院士专家 我所院士
院士专家
我所院士 曾在我所学习工作过的院士
我所院士
侯德封 院士(已故)

  侯德封(1900年4月8日—1980年2月24日),字洛村,出生于河北高阳。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家。1955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66年2月—— 1979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侯德封一生中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在煤田地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他在锰矿找矿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所需的锰矿资源问题。他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积极支持陆相生油理论,认为有无石油的关键首先决定于古气候带和构造区,这对我国找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他还领导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工作,提出了核子地质学基本理论。他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侯德封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为开展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石油地质、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和核子地质学等研究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专著和工作报告,先后在山西发现菱铁矿、铝矿和在中条山发现金矿,在四川发现重晶石及萤石矿。解放前,他系统地撰写出《中国矿业纪要》第三、四、五卷,《黄河流域地质志》和《四川铁矿志》,对我国金、铁、煤和一些非金属矿产及某些地区的矿产资源作了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许多地区进行了区域地质调查,并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侯德封在解放前的几十年中,亲身经历了在艰苦条件下,中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中国地质工作者从报国无门到人尽其才的过程。他曾以黑暗中站着一只绵羊入画,表示对当局的不满。也曾画了一幅蓝天白云下,金色麦浪前的母羊奶羔图,抒发了对新生活的热爱。

  1955—1957年,为了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他积极组织并领导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在“目前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一文中指出,石油地质最基本的工作是与矿层有关的沉积岩剖面的研究,从化学观点和物理观点认识沉积岩剖面的基本类型、堆积时的物理化学环境、沉积岩的发展关系,从而了解成矿时期的构造环境和古地理条件。他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组织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稀有分散元素、稀土、放射性元素矿产资源的攻关研究,发现和确定了一批大型的后备矿产资源基地,为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的长远计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除了注重开展上述工作外,他还进一步开拓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提出并阐明了“地层地球化学”、“化学地理”、“化学地史”等新概念。

  侯德封历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南京办事处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他还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3年底,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决定设立侯德封科学奖,以表彰在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年轻科技工作者。

  侯德封是一位虚怀若谷、勤耕不辍、不耻下问的学者,他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又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刻理解他人的见解。尽管卓有建树,他仍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而勤学不舍,尤其是在碰到一些新问题新思想时,经常和同事与学生讨论,向他们请教。在晚年,他常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来告诫自己、勉励自己。

  侯德封既是地学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又是地学研究的组织领导者、科学发展的战略家;他为我国的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石油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和核子地质的开创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2001-202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黔ICP备13001045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1778号

办公室电话:0851-84849826 电子邮件:bgs@vip.gyig.ac.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