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在即,多彩贵州网联合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特别策划【绿色发展 贵州实践】系列报道,从几个侧面,探寻贵州如何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融合发展新路。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张鸿杰 实习生 申轲)“想了解岩溶碳汇,我们应首先了解两个概念:碳汇和岩溶。”7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主任白晓永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白晓永研究员参加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所谓碳汇,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其中,碳酸盐岩风化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为岩溶碳汇,在此过程中,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被不断移出,以碳酸氢根离子的形式进入到水圈,从而起到碳汇的效果。
资料显示,我国岩溶面积大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3,据初步估算,全国岩溶碳汇平均每年约为1.84亿吨二氧化碳,约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15%左右。
“喀斯特”是岩溶的代称。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国土面积73.8%,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了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为岩溶碳汇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贵州省降雨量丰富,提高了岩溶水的溶蚀能力,以致溶解无机碳含量不断升高,其碳酸盐饱和指数也逐渐增加,增加了岩溶碳汇通量。
“贵州也因此成了岩溶碳汇的宝藏库,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白晓永说。
岩溶洼地,碳酸盐岩在风化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而形成的洼地。贵州安顺龙宫风景区内,一片四处环山的水稻田就是典型的岩溶洼地。
白晓永与其团队早在2004年前后,便开始接触和认识岩溶碳汇这一领域。“那时学界对于岩溶碳汇是否存在都还存有不小的争议。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岩溶碳汇不仅存在,而且其在长时间尺度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转移较少,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白晓永说。
尽管岩溶碳汇不如植被碳汇明显,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AR5)里不仅强调了岩溶碳汇的重要性及稳定性,并将其与陆地生态过程、海洋碳汇、人工捕捉封存并列为四大移除大气二氧化碳的技术路径。
202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该成果对于科学认识贵州陆地岩溶无机和生态有机碳汇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更加科学、高效、精准地推动贵州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贵州模式。
研究显示,贵州喀斯特地貌岩溶碳汇的量级和相对稳定性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外,主要还受控于人类活动。实现岩溶碳汇的稳定高效增长,人工干预的作用同样重要,目前人工干预增加岩溶碳汇的主要途径有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外源水灌溉和水生植物的培养等。
让人惊喜的是,贵州省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贵州虽只占全国1.8%的陆地面积,却贡献了中国5.4%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
全球碳酸盐岩风化碳汇年均通量图
“贵州省岩溶碳汇总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比例很大,但其具体量级仍需要进一步摸清。”白晓永认为。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是贵州推进碳增汇的重要抓手,在支撑贵州本省区域发展的同时,形成可服务于全国的研究与应用范式。
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岩溶碳汇发展,白晓永建议加强以贵州省为核心区的西南岩溶碳汇研究,加快建设岩溶碳汇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岩溶碳汇调查监测体系,为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层面战略决策提供对策和依据;厘清贵州省岩溶碳汇碳收支清单,建立贵州省独特科岩溶碳汇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水-岩-土-气-生一体化的岩溶增汇模式,实现加快建设岩溶碳汇标准体系;贵州应统筹谋划,通过恢复植被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措施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进一步发掘岩溶碳汇潜力。
【专家点评】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
作为岩溶地貌的代表,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居全国之首,是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辩证地看,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制约了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岩溶碳汇资源丰富、家底深厚,其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服务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实现“双碳”目标并非一蹴而就,对贵州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岩溶碳汇监测评价,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岩溶碳汇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把岩溶碳汇变成“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续”的产品,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中,从而汇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势能。
本篇文章来源于《多彩贵州网》(2023-07-07)|(作者 张鸿杰 申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