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地化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美夫研究员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Timothy Kusky教授、王璐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谢玉玲教授到地化所访问交流,并于5月11日和12日在矿床室“地球演化与成矿高级学术论坛”作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周美夫研究员主持,地化所100余名科技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会。
11日上午9点,王璐教授作了题为《超高压榴辉岩变形-变质-熔流体演化研究进展及展望》的报告。围绕俯冲隧道陆壳折返机制和陆壳深俯冲变形-变质-熔流体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相互影响两大基本科学问题,王璐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1)发现应力局域化使榴辉岩可保留峰期变质信息和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多期次熔流体活动性的证据;(2)认为初始全岩成分和结构水含量控制折返期间粒间流体的分布,它们对不同构造部位的显微组构、变形机制、部分熔融和退变程度都有显著影响;(3)提出折返过程中,名义无水矿物脱羟基、绿辉石及含水矿物分解熔融提供持续水化过程,改变折返陆壳的流变学性质和力学行为(位错-扩散蠕变,塑性流变加强),促进折返。
王璐教授作报告
11日上午10点,Timothy Kusky教授作题为Musings Over Future Directions of Big Data Based Analysis in Geosciences with Special Application to Earth in Deep Time的报告。Kusky教授首先回顾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们在当前地球科学中的一些流行应用,指出未来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深时(早期地球)、深地、深度学习和深度人工智能。随后以地球早期演化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团队如何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引入地学研究的实践:(1)通过机器学习重建缺失的岩石记录以更深入地了解大氧化事件(或非事件);(2)基于锆石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来检验华北克拉通大地构造演化模型;(3)对世界最古老锆石的多维度分析表明冥古代板块俯冲的存在;(4)岩石圈厚度随时间变化的大数据分析表明板块构造体制启动得很早。最后Kusky教授提出关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未来可进一步用于解决地球演化基本科学问题的一些思考,讨论了中国与全球前寒武纪的研究进展。
Timothy Kusky教授作报告
12日上午10点,谢玉玲教授作了题为《碳酸岩及稀土成矿作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碳酸岩基本概念和特征、稀土在岩浆过程的富集机制、稀土在流体中的迁移和富集、与碳酸岩有关的稀土成矿模型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碳酸岩及稀土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针对碳酸岩稀土成矿物质来源、稀土富集及沉淀等关键科学问题,谢玉玲教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对牦牛坪稀土矿床萤石中的熔体、熔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发现该类成矿流体非常富含SO42-、CO2、REE、Sr、Ba等,是一种独特的富硫酸盐熔流体体系,稀土的迁移与硫酸盐密切相关;硫酸盐熔体与水流体之间的不混溶作用会显著降低流体中SO42-含量,造成稀土的大规模沉淀。其认为在富稀土岩浆演化初期,硅酸质岩浆与碳酸岩浆的不混溶或者基性矿物的结晶分离过程会导致稀土的初步富集,随后碳酸盐矿物的结晶分异导致岩浆演化晚期稀土进一步富集密切。谢玉玲教授提出碳酸岩体顶部或近岩体的热液脉中、碳酸岩体岩相分带的中间相是稀土成矿的最有利的位置,而含萤石、重晶石的富Sr、Ba碳酸岩可能是重要的碳酸岩稀土矿床找矿标志。
谢玉玲教授作报告
3位来访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分析鞭辟入里,讲解深入浅出,引起了参会人员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开展了热烈讨论和交流,会议取得良好效果。
(矿床室 杨胜标 邱文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