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第21次工作会议暨2014年度科学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对2012-2013年度CERN在监测、研究和示范工作中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就CERN发展的有关问题开展研讨。会上,CERN科学委员会审议了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加入CERN的申请报告,经投票表决,一致同意两站加入CERN。
中国科学院施尔畏副院长、CERN科学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CERN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科发局严庆局长、重大任务局苏荣辉副局长、人事局陈光副局长等出席了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有CERN科学委员会委员、各生态站站长和中心/分中心主任。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和近海海洋科学观测研究网络负责人列席会议。
会议邀请刘丛强院士、傅伯杰院士分别作了 “地球关键带研究计划构想”、“生态系统联网关机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冯仁国副局长从CERN网络层面的工作、生态站的亮点工作、CERN面临的新形势及新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于贵瑞研究员汇报了《2016-2020年CERN修购专项规划》与《2015-2020年CERN信息化建设方案》。
为了表彰在CERN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CERN设立了“CERN科技贡献奖”,根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技贡献奖励办法》,CERN科技贡献奖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贡献评议和投票,评选出10名获奖者,分别是欧阳华、吴冬秀、张旭东、胡春胜、吴瑞俊、韩士杰、周国逸、李新荣、曾凡江、孙晓霞,在本次会议上,孙鸿烈院士、陈宜瑜院士为首届(2014年度)10位CERN科技贡献奖获得者颁奖。施尔畏副院长为2013年度CERN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颁奖,10名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分别是张卫信、张扬建、乔娜、周友兵、张焕军、陈迪马、曹特、尹华军、尹洪斌、张风宝。
CERN科学委员会审议了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加入CERN的申请报告,听取了秘书处关于这两个生态站建设项目验收和监测数据审核工作汇报,科学委员会全体委员投票表决,一致同意两站加入CERN。至此,CERN已有分布在全国不同生态区的44个生态站。
CERN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强调了监测、研究、试验、示范“四位一体”和开展跨站联网研究的重要性。他强调示范是生态站的核心工作之一,CERN应该围绕生态问题设计试验,同时开展联网研究,联合各生态站持续开展长期工作,指导相应的区域生态问题,服务于老百姓的生产活动。
CERN科学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要求各生态站坚持长期监测不放松,做百年尺度的长期观测,开展联网研究,将示范工作建立在科研发现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实现指导实践、服务社会的目标。他要求科学委员会委员牵头组织部署大型研究计划,开展重要咨询活动。
施尔畏副院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CERN的建设经验,为我们未来的各方面工作提供了示范和样板,CERN取得的重大科研进展来之不易,是几代科研人员殚精竭虑的科研成果,值得大家尊重。他认为CERN是基础研究、推广应用及试验示范、科普教育等各方面重要的支撑平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科学问题注重顶层设计,要拓展研究尺度,加强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联合,共同组织重大研究计划,超前研究中国未来的生态、环境等问题,为国家积极建言献策。施尔畏副院长还要求各生态站和中心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的应用,要求CERN建设核心、骨干队伍,加强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