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第九届全球汞污染物国际会议在贵阳召开

发布时间:2009-06-10

 

 

2009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九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rcury as a Global Pollutant)”在贵州省人民大会堂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日本、德国、挪威和南非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名学者及国内的200名专家汇聚贵阳,以“环境汞污染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题,共同探讨全球汞污染的预防、控制及解决对策。

会议由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主持。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刘丛强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为期5天的会议期间,与会国内外科学家将围绕“人为活动向大气的排汞过程及控制、自然过程释放汞的规律、汞的大气化学过程、大气汞的迁移转化规律、水生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对食物链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汞污染控制技术、汞污染环境的生态风险及健康效应、极地生态系统的汞循环、全球变化对汞循环演化规律的影响、汞污染的社会经济影响、汞形态新技术新方法”等议题进行研讨。大会共交流科技论文摘要862篇、主题报告4个、口头报告299个、5分钟短口头报告加展板形式229个、展板报告300多个。

汞全球污染物国际会议是一个在国际环境科学界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国际影响的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是在环境汞污染研究领域最高级别和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上世纪80年代,北欧和北美科学家们发现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湖泊中鱼体汞含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食用水产品标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汞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由大气迁移,通过干、湿沉降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造成的。在对这一环境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认识到,要最终解决全球环境中汞污染的问题,需要全球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在瑞典科学家Oliver Lindqvist教授的倡议下,第一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学术会议于1990年在瑞典召开,此后七届分别由美国、加拿大、德国、巴西、日本、斯洛文尼亚和美国成功举办。全球汞污染物国际会议现已成为每2-3年定期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对不断研究和探索环境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解决全球汞污染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在斯洛文尼亚召开的第七届会议上,由于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经激烈竞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代表中国取得了“第九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会议”在中国召开的主办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大量消耗所造成了一些汞污染问题或者潜在的汞污染问题,我国被认为是向大气中排汞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了加强对汞的环境污染研究和治理,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向大气的排汞通量、土法炼锌和土法炼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规模汞矿开采造成的环境汞污染、高汞背景和多汞污染来源地区水库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特征、汞在大气中输送、扩散和重力沉降趋势和规律、在水及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迁移化规律以及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放大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次会议是汞全球污染物国际系列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我国众多学者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汞污染防治技术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可以让世界各国科学家充分了解目前中国在汞污染领域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学者与世界各国防治汞污染学家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中国学者参与汞的研究,推动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带动学科和人员建设,形成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对巩固和发展我国汞的地球化学研究,科学正确地评价我国的汞污染现状,预防、控制和解决我国汞污染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议期间,新华社贵州分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贵州日报、贵州省电视台、贵州省人民广播电台、日本国家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并进行了报道。                                                                                                                                                                                                         (谢国栋 朱琼 供稿 网络中心编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