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化所)冯新斌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大气排放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对我国环境影响”项目年度总结会暨实施进展研讨会在贵阳顺利召开。项目专家组成员由陶澍院士、江桂斌院士、刘丛强院士、王焰新院士等12位专家组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处长郑袁明、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项目主任肖军、地化所副所长陈伟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地化所所长冯新斌研究员代表项目依托单位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为项目实施方案多提建设性意见,帮助项目顺利开展。地化所副所长陈伟发表重要讲话,他期待以该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参与单位的科研合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郑袁明处长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基金委相关要求和项目实施方案推动项目的开展。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够帮助我国在履约减排责任划分及未来成效评估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会议期间,冯新斌研究员首先阐述了项目概况和总体目标,对项目进展亮点工作进行报告。鉴于我国在汞公约履约与环境外交谈判中面临巨大压力,而欧美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排放大量汞是导致当前全球汞污染严峻形势主因的历史背景下,本项目拟开发精准刻画历史汞沉降新方法,构建包含大气-植被-土壤过程的全时间多圈层耦合地球系统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厘清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评估其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在极大提升对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的认识水平同时,也为履约减排责任划分及未来成效评估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科学支撑。
围绕上述目标项目设置了相互支撑的四个课题进行联合攻关。阴永光研究员、付学吾研究员、王训研究员和张彦旭教授分别代表课题一“工业革命以来我国大气汞含量、沉降通量及其同位素指纹特征反演”、课题二“土壤汞的迁移转化过程、同位素分馏和再释放机制”、课题三“植被汞来源、迁移转化过程及汞汇效应”和课题四“地球系统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构建及历史汞排放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估”就课题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内容及2024年度重要进展进行了详细汇报。
项目专家组成员对项目2024年取得的研究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可项目的前瞻性和战略意义。与会专家就实施方案中的关键环节和项目核心内容目标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富有见地的建议。专家组成员江桂斌院士在总结时对项目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陶澍院士指出,希望各课题负责人把控好各个课题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工业革命以来全时间序列的多圈层耦合的地球系统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厘定工业革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尤其是欧美工业化进程中所排放汞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郑袁明处长对项目具体实施细节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项目的规范推进提供了指导。
参会人员合影
冯新斌研究员对项目进展亮点工作进行报告
各课题2024年度重要进展汇报
(环境室 袁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