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访问学者近期抵达地化所,开启了一场为期13天的喀斯特洞穴科学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聚焦于洞穴考察与探测、洞穴三维空间建模及国际合作项目交流等多个方面。
12月3日活动拉开帷幕,所长冯新斌致欢迎辞,着重强调了洞穴科考中的安全问题,并对科考成果寄予厚望。来自斯洛伐克沙法里克大学的Alena Gessert、Jozef Supinsky和Michaela Novakova及罗马尼亚科学院洞穴研究所的Alexandru Petculescu等4位洞穴研究领域的访问学者,以及来自中石化西北局、贵阳市测绘院、贵州师范学院等单位及洞穴探测专业保障队伍的12位同志参会并参加考察。环境室罗维均、程安云、陈佳、陈凤、吕伊娜等参与本次洞穴科考活动。
科考活动以贵州荔波的董哥洞和贵定的燕子洞为主要对象,采用架站式和背包式激光扫描设备,对洞穴的三维形貌和展布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扫描,并结合洞穴发育的地质和地貌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讨,旨在揭示洞穴的形成与地表地貌的协同演化机制,为后续的洞穴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安全完成洞穴实地考察后,中外双方人员共同对洞穴三维建模和数据分析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行洞穴三维模型建模工作,以期全方位、深入了解洞穴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这对于深化洞穴形成演化的认识具有较为重要意义。
队伍还到普定进行了考察,罗维均详细介绍了野外通量观测、洞穴环境模拟监测和研究、普定生态站定位及研究工作。同时,还与Alena Gessert就双方联合申报的基金委2024年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项目“喀斯特地区表层土岩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联机理”的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等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深入的沟通。
此次“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洞穴科学考察活动的成功,不仅彰显了各参与单位在开展洞穴科研领域的专业能力,也凸显了国际合作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更为地化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喀斯特洞穴研究领域的深入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环境室 陈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