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地化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化所青促会小组的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姚卓森特任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伟副教授于4月6日访问地化所,并在地化所青年学术论坛和地化所青年促进论坛做了报告。报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计超过300余人参加,报告由谢卓君副研究员主持。
姚卓森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动力学过程》。他首先介绍了岩浆硫化物矿床相关研究的基本共识及存在的科学问题,并认为硫化物结构学特征的反向解译需要建立在硫化物动力学过程的正向推演基础上。接着从地壳硫进入岩浆的机制、硫化物液滴的动力学运移、硫化物聚集成矿与矿体展布、矿浆的向下渗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李伟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江南造山带侵入岩有关金矿床成矿系统》。他首先介绍了侵入岩有关金成矿系统的相关背景,并认为华南是开展陆内Au-Sb-W矿床成矿机制的最理想地区。接着从年代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江南古陆Au-Sb-W矿床的成矿特征,最终建立了高温W+低温Au-Sb-W 矿床组合新模型。
两位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前沿,引起了参会人员的极大兴趣,参会人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姚卓森作报告
李伟作报告
报告现场
报告人简介:
姚卓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任教授。1990年生于山西长治,2012年于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秦克章研究员,随后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James Mungall教授,回国后入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主要从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层状岩体的成矿作用及相应岩浆过程的研究,重点通过热力学模拟、流体动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等不同的维度来探究和扩展岩浆矿床的成矿模型。目前第一作者论文11篇,主要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2)、EPSL、JGR-Solid Earth (2)、GCA、ESR、Journal of Petr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等国际知名地学期刊。
李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2017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学;2019~2021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开展脉状金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研究。获得第十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全国博管会“博新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新教师基本业务费等项目7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和科技部973项目2项。担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和China Geology第一届青年编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conomic Geology(3篇)、American Mineralogist (3篇)、Minera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s等论文13篇。
(青促会会员 谢卓君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