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环境室)的邀请,中山大学张增杰副教授于3月31日上午在环境室三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长江三峡贯通的海陆沉积学记录》的学术报告。地化所师生共计3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由地化所刘彧副研究员主持。
长江何时贯通三峡东流入海,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经百余年研究,至今仍存较大的争议。一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巨型长江的贯通,必然会对中下游沉积环境带来较大影响。新近纪以来,中国东部盆地由裂陷向凹陷转变,在长江中下游沉积了一套巨厚河流相砾石层,其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是破译“长江三峡何时切穿?”的关键。对宜昌峡东剖面、武汉阳逻剖面、南京灵岩山-桂子山剖面和台湾新生界开展了详细的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和Ar-Ar年龄、碎屑白云母Ar-Ar年龄研究,将这些物源信号与周缘地体及长江的进行对比,判别它们的物质来源,进而约束长江三峡的贯通时限。报告生动有趣,参会师生与张增杰副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讨论。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现场
报告人简介:
张增杰,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1年和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学士、博士学位;2016-2019年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开展博士后工作;研究兴趣为东亚主要大河形成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新颖物源示踪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主持科研项目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以第一作者在Earth-Science Reviews、GSA Bulletin、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Chemical Ge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刘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