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青促会小组成功举办第65、66期青年促进论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彦旭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刘稷燕研究员分别作精彩学术报告。所内5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论坛,论坛由青促会小组李平研究员主持。
张彦旭教授作题为Mercury cycling and health impact in a changing climat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models? 的精彩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汞模型的研发、全球变化对汞循环的影响以及汞暴露的健康效应3个方面。张彦旭教授基于大气、海洋、陆地汞循环模型和人群暴露模型的耦合,构建全球汞循环的地球系统模式,定量评估了海洋甲基汞的生成、食物链富集放大和全球人群汞暴露风险等,从宏观尺度为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新的见解,对于汞公约履约成效评估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支撑。报告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纷纷就报告相关内容向提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张彦旭教授作报告
刘稷燕研究员作题为《典型有毒污染物在植物暴露体系中的转化及产物筛查》的学术报告,主要包括植物代谢有机污染物的背景、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有机物及代谢产物识别的分析方法,以及污染物在植物暴露体系中的代谢转化行为过程的识别和定量评估。与会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刘稷燕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刘稷燕研究员作报告
报告人简介:
张彦旭,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并担任大气物理系副主任。2019年起担任哈佛大学管理的国际著名模式GEOS-Chem模式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汞循环、地球系统模式和全球变化等。共发表 SCI论文70余篇,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研究成果多次被路国内国际媒体报道,并多次为国家能源研究所、美国最高法院、丹麦环境部和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提供咨询报告。
刘稷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植物吸收、分布、毒性、代谢转化过程及分子机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5本。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作为负责人污染物植物代谢的工作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的资助。
(青促会会员 李平 摄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