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章炎麟教授访问地化所

发布时间:2016-08-10

应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陈敬安研究员的邀请,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章炎麟教授于7月27日-29日访问了地化所,并于28日上午在环境室作了题为“大气气溶胶的碳同位素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陈敬安研究员主持,所内部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陈敬安研究员主持会议 

 

章炎麟教授在报告会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大气气溶胶的碳同位素方面开展的研究成果,指出2014年仅有9%的城市人口的生活环境符合我国现有PM2.5环境质量标准,而大气气溶胶中的碳质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系统。章教授还指出在当前的气溶胶碳同位素研究中存在“两大挑战”。即如何有效地分离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以及如何测定微量样品中的14C。章教授提到传统方法是将样品升温至375℃,虽然在该温度下可以使二者分离,但却存在OC发生焦化的问题,从而影响EC的准确测定。通过将热学法转变为热光法并对商业化仪器进行设计与改造,将会使EC分离的更为可靠,并将最低制样量降低到一个数量级(约5μg)。 

 

 

章炎麟教授作学术报告 

 

章教授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区域代表性城市的大气气溶胶进行研究,通过对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和左旋葡萄糖等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示踪分析,利用先进的离线化学分析方法(如气溶胶质谱和放射性碳分析技术),并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及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气溶胶中的碳从来源可分为化石源碳和生物源碳,其中化石碳源分为机动车和燃煤,就北京地区而言烟煤是产生苉(picence)和EC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机动车又是产生黑碳的最主要来源。生物碳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小视。而在东北三江平原,生物质的燃烧会严重影响该地区含碳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碳质气溶胶在各种大气条件的作用下,还会进行演化,新生成的二次有机碳对特大型城市的灰霾污染贡献更大。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积极提问,对其感兴趣的问题与章教授进行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部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报告 

 

章炎麟教授于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获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于2013年获取瑞士伯尔尼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瑞士伯尔尼大学和保罗谢尔研究所研究助理,日本学术振新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章教授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为大气有机气溶胶的来源与形成、迁徙和转化机制。在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稳定碳、氮同位素及放射性碳同位素新技术方法和应用等领域都有所涉及。近几年来,章教授在Natur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环境室 杨海全/供稿)

   


附件下载: